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2015 起發佈的文章

第五次,京都

(隔著玻璃窗拍攝的庭園造景) 趁著空檔,讓自己出國走走,這已經是第五次來京都了,朋友都問去這麼多次不會無聊嗎?老實說,若只是觀光走走看看的話,的確,知名景點 都去了,名店也都嚐過看過,是不是該換個地方去走走?京都觀光景點人擠人,消費不算低廉,三餐一天下來,花費很容易破表,加上許多店家城府頗深,日文也不精通,盲目闖入容易招致店家白眼,而且日本人有時不甚誠懇的笑容,總給人一種無形壓力。 每次到訪,一樣的歷史底蘊,一樣的冥頑不靈,一樣的按部就班,一樣過度的多禮。所有城市有的問題她都有,吵雜擁擠 、過度消費 、世代落差 、 茫然 ,但卻不是空泛的,是建立在一層層的歷史厚度上的,因為從大街轉進巷子裡,走幾步路可能就會遇到百年漬物店 、窄小雜亂 的手工蠟燭店 、老朽的町屋 、沒有店員只有一老獨自工作著的樸實和菓子店 、冒著蒸氣的巷口豆腐店 ,再加上每天市郊往返通勤的上班族,與市中心大街上往來觀光客們,形成這個城市獨有的畫面。 更微妙的是,到了晚上,整個城市似乎安靜下來,好似白天的煩囂都被沉澱掉了,感覺歷史一天 又結束,在地人蜷伏到居酒屋裡酒酣耳熱,店家安靜的收下暖廉,好像怕打擾到其他人似的,靜靜的拉上拉門,就是那種怕打擾到其他人,不會給別人造成麻煩的態度,讓晚上的街道比其他我到訪過的城市與眾不同(其實我也沒去過幾個城市) 。 處在京都老實說一點也不浪漫,寺廟美景看久了也沒有書上寫得這麼寫意,每間寺廟的參拜費用讓一切顯得商業化(但我絕對同意收取古蹟維護費用),許多寺廟更是比圖片來得小上許多,讓人不得不佩服日本人把優點無限放大的功力。住處狹小擁擠,冬冷夏熱,若住在町屋一定要貫徹不打擾別人的教條。在京都市中心騎腳踏車也絕對沒有旅遊書寫的輕鬆浪漫,市中心交通驚險程度和臺北絕對有得拼,景點附近餐廳硬是比巷弄裡的貴上一到二成,即便在京都這種歷史與職人聚集的大城,一樣隨時會踩到賺錢優先的大雷,更別說日本人心裡那層無法說出來 、壁壘分明 、自恃甚高 的階級感 。 但為何又想去京都?因為她每次都給我熟悉卻陌生的感覺,上述種種 就是這個城市的樣貌,是一個充滿厚度 、讓人無法捉摸的地方,就算會不時遭到當地人面露微笑的白眼,但總會在某個角落遇到願意持續堅持 、守護著屬於他們自己的城市樣貌,總是會在某條街上聞到撲鼻而來的鰹魚高湯香 、總是會在冬季街上呼吸著寒冷清

踏穩第一步

(某日日出,攝於九份雞籠山) 一年半的時間,靠著不斷練習,我終於可以說我自己稍微會煮豆漿了。老實說,我還蠻喜歡這種不斷嘗試的感覺,雖然過程非常辛苦,但我也確信我走的這條路是對的,是發自內心自己認可的,是不計較工作時間、加班費的,也就是一般人眼中認知的熱情。 煮豆漿,只有水和黃豆,我不花四、五萬買一台怎麼煮都不會焦的蒸氣鍋,就是單純用爐火、湯鍋去煮,最近終於讓我測試出來,怎麼將煮熟黃豆的甜味保留在豆漿裡,讓無糖豆漿帶著顯著的自然甘甜,絕對和加了糖的風味截然不同。 這段時間很多雜亂的想法不斷跳來跳去,一下想這個一下想那個,一簡一繁的往來,也即將在這個年尾有定案,好在雜亂的思緒還有家庭問題都將在年尾告一個段落,接下來就是要開始付諸行動,用更實際的角度去決定事情了。 請容許我稍微讓自己暫時休息一會兒,減少擺攤的次數,因為在身體和精神都不甚健全的情況下,若再不停下腳步,後面會走得更不穩。 很少更新 facebook,請大家多多包涵。實在是現代人一起床就不斷被資訊攻擊,因此我不是很熱衷於每天經營 facebook,當一則動態消息在大家的腦海裡最多停留不到二小時,就像不斷被沖刷的沙灘與海浪,過了就忘。比起 facebook,我更愛寫部落格。 最後,在這即將結束的年末,我衷心期盼每個人都可以找到為自己付出的熱情,肯花心力、不計報酬的投入,即便那只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我衷心感謝願意花時間閱讀這短文的你。

Letter

(充滿療癒感的親筆書寫信,而且字非常漂亮。)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的難以定義,而且總是充滿驚喜。 這陣子可說是我自己的低潮與自我衝撞期吧,也許是一個人獨自工作太久,工作遇到的困難也不曉得和誰說,只好自己悶著頭去試,大概悶太久了,悶出病來。 上週和一位常和我買豆漿的朋友在大坪林捷運站面交,小聊幾句後,朋友拿出一封信給我,說是個鼓勵,回家後迫不及待打開看,想不到他仔細描述了第一次喝到田中豆漿的感覺(雖然沒有讓他驚為天人...),以及之後製作的每款豆漿,他都喝過!尤其是對於風味豆漿素材間的比例拿捏得很好等等。 當然來自消費者的肯定,對各行業的製作者一定是最大的鼓勵,而且那種付出過後得到鼓勵的喜悅是獨立存在的,無法和其他喜悅相比擬。尤其是在我這段可說是低潮期的當下,這封來自於製造者與購買者之間的信,真的讓我好感動,好感動,甚至情緒一時無法平復。 也許是我們從小受教育影響,表達含蓄,不善於稱讚或鼓勵(想想我們上一輩的父母...),但這封來自於一般人眼中單純商業行為的關係的朋友鼓勵,卻帶給我莫大的能量,讓我暫時把那些不好的陰霾掃空。也許這類小故事每天都在各個你我看不見的角落上演,也許曾經身為觀眾的我們會覺得小小感動,但某天當你發現你自己成為那個小故事裡的主角時,你才真正發現,人與人之間,以及自己的價值所在。

焦慮

有時候真的很羨慕不會想很多的人。 最近自己常陷入一種嚴重焦慮狀態,無法真正靜下心來一步一步把事情做好,可能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能把許多細節做到盡善盡美,可是卻陷入「永遠都有做不完的事情」這種很可怕的焦慮,有多嚴重呢?每天要去點線上訂單時,那種心情無比複雜,沒有訂單當然不行,但若訂單太多,心裡卻有一種聲音跑出來說:「天啊,又來了?」 雖然試圖減少外務,但想太多的腦袋裡總是不斷冒出一些負面想法,例如味道不夠好?消費者會不會不喜歡?會不會覺得不值這個價錢?包裝好像不夠好?好像最近有越來越多人在煮豆漿了?忘記付錢給廠商了?想不出新口味?等等諸如此類的憂慮。 當然很多時候是庸人自擾,我無法去阻止這樣的聲音不斷出現在我內心裡,我知道那是焦慮,而且有點嚴重,已經開始影響到我生理作息,平常已經很注意飲食與生活習慣,早睡早起,三餐盡量自理,盡量多蔬菜水果,少吃肉,常喝自己煮的豆漿,一定要抽出時間運動,外送時盡量把路線安排好,縮短外送時間等等,但有種怎麼做都不夠的感覺。 這兩天沒有擺攤,我試著讓自己放鬆一下卻適得其反,想要放空腦袋,卻不斷想著下一個小時該做什麼,想當然又是把自己搞得頭昏腦脹,又再度失眠。身體上的酸痛就更不用說了,肩膀與左手臂不時的抽痛、痠麻,常有左手要廢了的感覺。 更大的焦慮來源,我還會問自己是不是在做一件非常微不足道的事情?是不是對這個社會與這個產業沒什麼幫助?因為一個人力量有限,產量也少,加上大家對豆漿實在太熟悉,不是個起眼角色,低價大量生產的豆漿早已深植許多人的消費習慣,而單槍匹馬的我卻幾乎無法與之抗衡。 煩憂無解,只能試圖在混沌之中找出一條說服自己的清明。幸運的是,煮了一年多,終於試到自己滿意且穩定的比例與煮法。

調整步伐

又是一個月即將結束,每次寫部落格,總是帶有那麼一點感慨與懊惱。 最近測試出比較省時的煮法,其實早就在書上看過,但書裡畢竟只有文字敘述,實際做又完全是另一回事,煮了超過一年,才明白書裡寫的意思。驗證了我從小就是常做些繞一大圈、事倍功半的白工。 其實到現在,煮豆漿時還在找尋那細微的差異變化,過程中猶如一場外人眼中微不足道的探索,如果能力許可,我真的希望可以臺灣許多不同品種的黃豆都做成單一品種的豆漿,讓消費者明白,豆漿可以有許許多多的風味,不是只有超商包裝好的一種而已。 最近不斷在思考現實的問題,如何讓理想與現實達到平衡,必須要認真思考目前獨立作業的方式,長久來看是否符合經濟效益?除了外送、擺攤外,有沒有更多的合作可能?至少若目前持續獨立運作下去,有很多想法會窒礙難行。例如目前季節限定口味的豆漿,包裝處於不算完成的狀態,也試圖要想讓整體呈現更完整,辨識度更高,概念很多,卻力不從心。 我喜歡這種獨立運作,自我探索的過程,當然過程中有許多人的幫忙,一個一個自己去發現問題與答案,腦袋不停思考(結果就是睡眠差!),當然不是事事順遂,但就像前陣子在電影上看到的一段話,人生所遇到的挫折與阻礙,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香辛料! 是時候重新調整步伐了。

近況

來說說近況好了,基本上每天一大早起來煮豆漿,下午外送,加上兼差的工作,已經讓生活處於極限邊緣,工作佔滿整個生活(社交生活近乎零),老實說並不健康,回到家只剩下一點力氣梳洗、勉強自己看幾頁書,看完倒頭就睡。如果能一覺好眠倒也不錯,困擾就在整個人無法放鬆,睡前腦子總是靜不下,總覺得什麼事情沒有做完、沒做好,結果就是隔天精神狀況極差,但仍需把訂單趕完,如果遇到週末要擺攤就更痛苦了…。 之前剛開始創業時,憑著一股傻勁就做下去,每天都處於一種亢奮狀態,一年過去了,許多現實問題必須認真思考,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睡眠,回到家時肩膀仍舊是僵硬的,身體明明很累,大腦卻無法停止休息,也許是太久沒寫部落格的報應吧,哈哈。 其實每天在煮豆漿時,我都仍會問自己,為何要持續下去?除了自己喜歡喝是一個原因外,一個初衷是希望能夠有一技之長,到哪裡都可以憑著它生活下去,另一個當然是將親手做好的東西,交給每位認同它的朋友們。 說也妙,這樣每天煮著煮著,反而有種自我表達的意思在裡頭,雖然只是一瓶一般人眼中沒什麼了不起的豆漿,心裡總是抱著「應該會有人欣賞它吧」的心態在做。所以至今我依然是一人獨立作業,從訂黃豆到擺攤販售,不假他人,因為所有的環節都代表了我自己。 所以產量不多,也沒想過要多請幾個人來煮,拼個大量人工生產之類,老實說,如果要那樣做,必須以做生意的角度來看這件事,那就不是自我表現,或更深刻一點,自我實現(至少不是我想要的自我實現)。 再講現實一點,我猜目前也沒多少人願意五點起床,固定在爐台前頂著高溫煮豆漿(我的煮法繁瑣失敗率也高),除了這個原因外,我擺攤時也會遇到有些婆婆媽媽來試喝時,最常用的誇讚語就是「嗯,和我煮的差不多!」,當然我也只能微笑以對,所以我想在大眾眼中,煮豆漿也許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若能把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做到最好,我相信一定會有它的價值在。 對了,新口味豆漿近期會推出…。

颱風有感

難得的颱風,讓我自己有機會可以稍微喘息一下, 8 月 8 日當天一早,本來還想去工作室看看情況,結果狂風暴雨根本無法出門,索性就讓自己在家休息一天,也藉此讓自己思考未來的可能性。 目前田中豆製工作室仍維持一人運作狀態,忙碌,但還好過去工作經驗累積了些許耐力,尚在自己可負荷的範圍。想想自己創了這個微小事業,不知覺也過了一年,能活下來也算萬幸。擺攤時很多朋友詢問目前是否有店面(結果當然是沒有!)當然,當初創業時也想過希望能趕快有自己的店面,但自己粗算後,發現在臺北市開店,若沒有他人或親友資助,要撐個三、五年真的非常辛苦,資金問題其次,麻煩處莫過於製程,因為煮法費時費工, 產 量也少,要真能撐起一家店可 說 是極困難(賠錢機率頗高),勢必得想別的方法開拓收入,屆時有可能無法專心煮好豆漿,最後就是為了讓店面存活搞得焦頭爛額。 以前工作時有幸參與到幾間展店過程,還好當時不用自己繳學費,等到真的輪到自己時, 我問自己,是否打從心底想要一間店?能有自己的店當然很好,隨之而來的壓力與妥協,自己是否願意承擔? 當初創業的初衷,只希望能透過自己雙手做,親手交給任何願意欣賞的朋友,我追求的,就是他們願意接受我做的東西那瞬間,所帶來的感動,我也相信那份感動,是以前領別人薪水時所無法比擬的。 回歸到現實面,最後還是必須在理想與現實間取得一個平衡,是不是可以跳 脫 既有傳統營運模式,能 夠 兼顧品質與 營運面,讓自己隨時保有初衷,我想那是需要時間去好好思考的,所以,開店對我來說,還沒有這麼快啦!  

一年

(照片是去年第一次擺攤時的樣子) 沒想到我煮豆漿也要一年了。當初在做的時候真的沒有想很多,就傻傻地去做,這一年來跌跌撞撞的,只想著怎麼把豆漿煮得好喝,雖然產量不多,生意時好時壞,但至少養我自己還沒太大問題。 先來說說目前部落格荒廢了快一個半月的原因吧,為了增加收入,我自己額外接了一個工作,工作時間不固定,內容有點繁雜,所以我必須更緊湊的安排工作與煮豆漿的時間,結果就是一切繃得更緊,再來就是,雖然有點私人,但自己的感情生活產生變化,也是導致最後連寫部落格的時間都沒有......。 還有長時間不斷手工攪拌豆漿,結果手臂、肩膀、背部開始出現問題,大小酸痛不定時出現,為了確保裝瓶時的高溫,我無法採用傳統大鍋煮的方式,只能以少量多次的方式熬煮,才能確保豆漿品質安全,再加上清洗器具的力氣與時間,讓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工作內容與時間的安排。 想當初毫不懼怕的每天長時間工作,到現在必須面對身體的問題,這甚至是比擔心生意好不好來得更加嚴重。當然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現實的問題,不得不去想,去想辦法解決。 但每當我疲憊不堪去擺攤時,我一直告訴自己,堅持當初創業的想法,親手作出,然後親手交給消費者,與消費者對話,並得到回饋,才是我創業的真正動力,所以當我直接得到任何來自於消費者正面或負面的評價,我都獲益良多,尤其是現在市場如此激烈,仍有許多朋友透過定期訂購表達支持,我真的由衷感謝! 我想時間安排會是我接下來最重要的課題!謝謝所有曾經支持過我的朋友們!

[豆漿外送日記] 父親的回憶 2015.05.28

今天的豆漿外送日記只放了一張照片,當然當天還有拍了很多照片,稍晚再補寫,因為這棟大樓對我來說有特別的意義。 這棟位於民權東路與敦化北路口的建築物,因為常常送豆漿到這附近,每次經過心頭總會一酸,因為這裡是我三年前過世的爸爸退休前最後一個任職的地方。他擔任的工作不是什麼公司大主管,只是一個再基層不過的大樓管理員,就像我們現在到每棟辦公大樓都會看到的叔叔伯伯一樣,工作內容不外乎登記訪客、收信、哪裡燈管壞了請人來修等等。 約莫國小時,媽媽常常會帶我到這棟大樓來找爸爸,以前覺得這裡又高又氣派,覺得爸爸在一樓大廳上班帥氣十足,很是驕傲,也常常很故作神氣的做在爸爸的座位上,有時候遇到客人還要和他們打招呼,而且幾乎年節時都一定會到這裡,和大廳裡新年裝飾一起拍照,聖誕節時也會和聖誕樹拍照,晚上就在附近的自助餐吃晚餐,全家一起在附近走走,當時真的覺得這裡好高級,幾乎和我長大出國旅遊時,走在歐洲大街上是一樣的心情。 後來透過爸爸的介紹,媽媽也來這棟大樓擔任廁所清潔工,媽媽一個人要掃整棟十幾層樓的男女廁所,工作很辛苦,那時我應該是小五或小六,會幫著媽媽一起刷廁所、沖水、洗馬桶、倒垃圾,所以我現在對於掃廁所一點壓力都沒有,也完全不怕髒,因為什麼衛生棉、嘔吐物的,國小就在清了,那真的沒有什麼。 有天傍晚我自己在掃另一間廁所時,遇到一個小姐看到我在刷洗手台,她問了我幾歲之類的,還問了什麼我忘得差不多,我只記得很酷的沒有什麼回話,最後她在隔壁茶水間留了一大包糖果,我很開心得趕快拿到一樓給爸爸看,那種小小的獎賞帶來的感動到今天依然鮮明。 後來上國中後沒多久,爸爸就因為年紀太大被迫退休,我當然再也沒有機會走進這棟大樓。過了這麼多年再回到這附近,那天不知為何停在這棟大樓門口好一會兒,以前那種高大氣派感沒有了,以前覺得有如國外寬敞的馬路,現在看來只是一條普通不過的巷子。 父母親工作真的是如此平凡,家裡也很少和親戚往來,長大後我也曾經叛逆,但回過頭看看那些小時候平凡單純的快樂,再對照目前社會幾近瘋狂的氛圍,我格外珍惜。

[豆漿外送日記] 2015.05.12

豆漿外送日記又來了!這次是往中山區與大同去送,這兩個區域可說是風韻猶存,夾雜在小巷內的老建物隨處可見,真的令人感到興奮,雖然許多年久失修有點可惜,但那些過往痕跡可是扎扎實實的存在著!然後走著走著我只能感嘆書讀太少,對於許多建物細節不夠了解...。 首先送到的地方是:台北捷運公司!但那棟現代大樓實在找不出什麼好寫的,反而是旁邊這獨棟的建築吸引到我,從外觀看應該是眷村時期的建築(吧),右邊的圍牆被包起來了,二樓壁面的貼磚也很細緻,二樓的小陽台非常吸引人,在現代住家來說可說是非常的奢侈。 這是中山運動中心巷子旁的日本老屋,但狀況看起來岌岌可危,而且大約有二、三棟吧。 準備往下一個目的地走時,經過了這棟保存良好的日本文官宿舍,本來想說下次再來看,但好奇心實在按耐不住,走進一看,原來是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寬闊的庭院與古樸的木造建築,大片敞開的木拉門(應該有專有名詞)與古樸的瓦片,都與後方的高樓形成強烈對比,但想趕快把豆漿送到下一個點,待了一下就速速離去了...。 接下來的路途中的亮點莫過於這幅直接在透天厝側面壁面上的畫作了,有誰知道是誰的作品嗎? 接下來經過考生都會來拜的台北文昌宮,本來沒有太大感覺,沒想到訂購的人真的是廟方人員(而且我還漏了這筆訂單!),在不斷的與訂購人道歉與加送一瓶小瓶豆漿以示補償外,也暗自希望文昌帝君有幸也能品嚐到豆漿。 送完豆漿發現廟口有攤賣蚵嗲的攤,立馬就買了一塊來吃,想不到味道還不賴,蚵仔新鮮又肯給,雖然不大,但吃起來非常滿足! 最後則是在等紅綠燈時,這棟青綠色的建築物吸引到我的目光,從門口戒備森嚴的狀況來看,應該為某達官顯要居住,但從建築樣式看來應該是日治時期末期的建築吧(我猜的),而且外觀應該有被重新粉刷過,不太像原本的樣子。 (豆漿外送日記待續...)

[豆漿外送日記] 2015.04.28/29/30

暌違已久的豆漿外送日記又來了,一樣紀錄著送豆漿時那些不是很重要的片刻或場景,這次是連續三天的觀察日記: 這裡是我每週都固定來送豆漿的地方,但今天下樓時在電梯內遇到一大群義大利人,每個都盛裝到像從「 我愛故我在 」電影裡的家族們一樣,看到我幫他們按著電梯等他們,一位貴婦人很有禮貌的對我說“grazie”這樣,身為鄉巴佬的我,還真見識到義大利人獨有的氣質。 接著往承德路走,從高中時代開始,每次到了市民大道與承德路口,總是覺得莫名的擁擠與壓力,鐵路地下化後,交通也沒比較好! 來到太原路,和繁華的東區不一樣,這裡總是可以看到歷史的軌跡與消逝的繁華,我相信這棟建築絕對有很多歷史可以說,之前也曾經看到文史工作者帶著許多外國人們在這條街上進行導覽,有機會的話我也很想參加;對了,這裡也是採買包材的好去處。 再來經過當代藝術館,正立面被「兩个习-游文富個展」的作品所包圍,雖然已經看過這個展覽,但每次經過總覺得這個作品給我的感覺是:放大版的絲瓜刷。 長安西路與中山北路口的「林田桶店」,她所傳達出來的歷史感,超過七十年的時光,豈是現在那些豪宅可以帶給我們的? 信義路口的景福門,舊台北城的東門,當然被改成現在這個樣子,也讓人無言。 前些日子擺攤時,認識了也是在做有機豆製品的廠商胡大哥,有緣聊了一下,也很豪氣的和我訂購豆漿,還送了一大包他們的豆漿給我! 後來送到大直附近,老實講,送到大直、北投地區真的很遠,光騎車來回至少就快二小時(而且我都騎很快!),所以每次來這裡,一定會忙裡偷閒一下! 以前來大直都吃旁邊的愛弟豆花,這家晴光豆花卻從來沒吃過(以前到底在幹嘛?),其實也是要買隔壁的鹽酥雞吃,然後要等很久才想說先吃碗豆花好了。 不過這間超有名的鹽酥雞,我可是去年才第一次吃(三十年從來沒吃過),味道真的不錯,不過有時胡椒鹽會失手撒太多。結果一拿到鹽酥雞就猛吃,忘了拍照...。 (豆漿外送日記待續......)

算是一種惆悵吧

今天雨下得斷斷續續,擺攤時的人潮稀稀落落,手機裡社群軟體的通知:「沒有新的通知。」

[豆漿外送日記] 2015.04.14

外送豆漿時,有時候就從臺北市最南端跑到最北端,在等紅綠燈時也只能乾等待,想說那就背著相機來拍一下好了,加上有時候會送到這輩子可能也不會去的地方,不紀錄一下太可惜,就興起了「豆漿外送日記」這個念頭,文章或照片都不是上乘,只是一個紀錄,若時間多一點或有看到什麼令人感動的,就多寫一點,偷懶的時候就寫短一點吧! 今天送的地點是天母東路與大直、北投: 當天天氣很好,騎在中山北路上樹影極美,可惜車子實在太多,只能在等紅綠燈時拍下尷尬擁擠的一刻。 剛過文林路口,一樣是個舒服的片刻。 終於送到了,但目的地旁的圍牆卻吸引我,因為這道圍牆有明顯的時代感,應該不是和周遭建物同時期蓋的。   接下來前往大直,途中經過寬廣的東吳大學校門口前,難得的空曠路口。 騎車時一陣風就把這個不知名的蟲蟲帶到我身上,有人知道這是什麼嗎? (豆漿外送日記待續...)

步調

時間過得快到不可思議,我無法想像,每天都覺得時間不夠,而且距我離開豆腐工廠已經一年多了,還是維持著一個緩慢的步調在工作,應該說,工作很忙,時間不夠,但整體狀況移動得卻很慢。 說真的,關於煮豆漿,到現在都還在掌握,因為成分只有黃豆和水,其他全部都是變因,最近則是發現問題會出現在最後滅菌上,溫度太高反而豆漿味道和剛煮好時不太一樣,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去發現問題、變因,工作忙碌又疲累,但步調是緩慢的。 尤其最近擺攤慢慢發現,大家不斷期待有新的東西,在這個社群網路時代裡,今天的熱門過了明天就是冷門了,但就是因為這個莫名快速的時代,慢才有它的意義與價值在,也許不是很多人認同,無法滿足許多人的期待,但我都三十五歲了,要這麼快幹嘛?對得起自己,覺得這東西做得夠好才敢拿出來賣,一向都是維持這樣的步調吧! 我們去日本常常羨慕他們極盡吹毛求疵的精神,但回到臺灣後又馬上又回到原本快速、求新、不肯按部就班的狀態,有時候比別人多先跨那一步,贏在起跑點(對,就是這種從小被灌輸的觀念),方向不對,跑再快也只是迷失自己而已。 就因為如此,豆漿是豆腐、豆花的根源,豆漿沒煮好,後面的不可能會好,要快速大量有很多方法,那不是我追尋的,都用最傳統最慢的方法在煮豆漿了,再慢一點也沒差吧,哈哈! 按部就班,是我堅持的步調。

獨處

算算自己也快三十五歲了,其實我大多數時間都是自己一個人,我不喜歡人多的地方,以前假日也不會沒事就往外面跑,大部份還是自己一個人比較多。人到了某個時間,忽然發現以前種種,例如希望有自己的房子、高薪、興趣、喜好、喜歡聽的音樂、吃哪間餐廳、對自己身材的看法、穿著,原來好多都不是我們自己本身的,而是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而來的,只是時間久了,我們以為那就是我們想要的。 沒有想要批判任何事情或想法的意思,只是現在自己創業,反而比以前花更多時間和自己獨處,和自己對話,常常要自己做決定,不像以前可以找藉口丟出去;久了,自己會想清楚,而且也算是走在懸崖上,每一步都必須小心翼翼,但又必須大膽,無法停滯,就在這種不安與短暫的停歇之中不斷往前走,過程中我不斷問自己,有沒有比昨天更好?是不是懶散了一點?今天煮的豆漿味道對不對?有沒有什麼無法控制的變因?但同時又必須放棄那些既有的過往框架,讓自己空掉,才能不去在乎某些事情,吸收更多東西。 未來還有好長的路要走,那種戰戰兢兢的感覺,不安定的感覺,不是到了週五就想明天要和朋友去哪吃飯的穩定感,而是明天有訂單嗎?再之後呢?但也就是那種不安,才是我想追尋的,至少我不用擔心上班遲到這件事。

打回原形

#2 最近社會紛紛擾擾,眾多社會議題不斷在人們心中累積不滿,新任(好像也不新了)市長一舉一動總是成為話題,在這種要取得片刻寧靜比什麼都難的時代,好像我們每天不斷重複的四十分鐘人生(每日平均使用 facebook 時間)也跟著議題起伏。 但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聯開住宅問題,卻是讓我感到最義憤填膺的,氣憤的點不是政策規劃問題,不是租金高低,也不是可以幫助到多少人,最令人憤慨的是那些抗議者,許多既得利益者以弱勢之姿疾呼自己的利益/居住環境/半生心血即將遭到剝削,要政府出面賠償云云...。 原來我們以為這個社會已經以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錯覺進入「文明社會」之列,但遇到自己(且無關乎社會公平)利益受損時,不自覺的把自己打回原形,啓動掠奪模式,誓言捍衛到底,仿佛社會上所有制度只得圍繞他(她)們這群人存在,其他階層都只是喪家之犬,不得與他們同進出。貪婪果然是最好的人性探測儀。

月初雜感

(記得當初自己把包裝設計完成時那種感動,現在還是百感交集,要持續保持那種最初的感動持續下去!) 結果這個部落格又荒廢了快一個月!!(每次都是這句開頭...)過年那段連續假期幾乎沒有休息的擺攤,結果就是身體過度疲累,導致三月身體出現一些狀況,剛好也因為自己二月錯過了市集報名時間,所以三月可以稍微喘息一點點,有多些時間可以思考未來的走向。 有朋友來看過我煮豆漿,說這樣的工作方式應該很難找到人願意做,確實是這樣,冬天還好,夏天誰願意在爐台前面不停攪拌超過一個小時,而且一定要專心,因為不專心馬上就焦給你看...。但說實在,直火加熱豆漿目前可說是非常少見,因為費工,但味道絕對不同於工廠大型蒸汽煮漿機,當然我沒有否定煮漿機煮的味道,它絕對不會焦又快速,本來就有它的好處,只是定位不同罷了,因為我再怎麼拼也絕對拼不過大工廠,所以必須找出差異性,把它做到最好,因此手工攪拌直火加熱會持續堅持下去;獨特的玻璃瓶裝瓶滅菌方式雖然耗損高又耗工,但保存性良好,接受度也不錯,同樣不會改變。 趁著這段時間,可以好好規劃之前累積但沒空去實踐的想法,讓整個工作流程更穩定,且讓商品多元,四月開始就會有一些新企劃出現並實行,請大家期待!

擺攤後的豆渣布朗尼

今日晚餐:沒賣完的豆渣布朗尼與無糖豆漿。 天氣冷到骨子裡,倒不是氣溫多低,而是濕氣重到讓人受不了,穿再多寒氣還是會跑到體內,極度不舒服。 結果就是擺攤時,大家都只想趕快往室內走,沒什麼心情逛街,一大早起床做的豆漿還有豆渣布朗尼剩下很多,只好當作疲憊後的晚餐了。 不過話說這豆渣布朗尼還真的是無心插柳,因為豆渣丟掉太可惜,只好想辦法來利用它,自己畢竟不是甜點科班出身,問了很多人,試做很多次才比較穩定,但很意外的,這個對很多人來說都幾乎沒看過的甜點,獲得不少消費者的正面評價。 豆渣布朗尼一定要用當天煮好的豆渣做,豆香味才會明顯,而且一般傳統豆漿店的豆渣還不行,因為臺灣傳統豆漿是濾掉豆渣才煮,豆渣沒有煮過,沒有人想吃生的豆渣吧! 它吃起來帶有淡雅的豆香,一點可可粉的香與苦,烤過核桃的香味,甜度不高(減糖),咬時可以感受到豆渣的纖維感,整體算是清爽的甜點,不似傳統布朗尼容易膩口。 雖然無法和專業甜點相比,但配著無糖豆漿一起吃,是種不一樣的體驗,物盡其用也不錯。因為什麼都不會做,只好厚著臉皮嘗試看看,詢問消費者們的意見,不好就修正再修正,大概是目前每天工作超過十五、六個小時的原因吧(笑)!

雜感

好吧,我又在 blog 這裡荒廢了近一個月,最麻煩的不是身體上的疲累,而是幾乎沒有時間好好讓自己沈澱下來,每每有些許空檔,總是會有工作以外的事情發生,以至於讓這裡空白許久。 田中豆製的豆漿煮起來非常耗工,我採取的是少量多次、連同豆渣二次熬煮,加上裝瓶、滅菌、清洗、包裝的時間、外送、週末擺攤,還有一人獨立作業,都是工作時間拉長的原因。 同時還要構思新想法,如何讓豆漿更多元、如何將豆渣好好利用,變成符合這個世代喜好的樣貌,包裝上如何節省成本但又能有一定的質感,將想法實現是有趣的,縱使過程疲憊不堪。 因此有了豆渣布朗尼、豆渣餅乾、適合冬天熱飲的紅豆豆漿,這些都是目前比較少見的嘗試,所幸目前為止收到的反應都是正面的。 有朋友問到,豆腐/豆花什麼時候上市,其實我也很想趕快做,但第一:我不想只把豆腐/豆花做好裝盒就賣了(因為一定賣不過工廠大量生產的), 第二: 人力不足,第三:需要投資一些包裝設備,目前還不允許。因此豆腐/豆花會是比較中期的目標。 依然很喜歡在市集擺攤的模式,和消費者對話的過程中,總能忘記疲累......。 豆渣餅乾我自己覺得很好吃(如圖)。晚安。